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指导和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基地。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同时考虑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实验室的定位是探索机器感知与认知的机理、理论、方法、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基础性研究,提出新的概念与模型,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并构建相应的系统。实验室的目标是在智能信息处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育前瞻思想,产出一流成果,培养基础人才,从而为智能技术形成智能产业提供基础原理、核心技术以及关键应用原型,为“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储备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
  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信息的智能处理为主线,依托计算技术研究所在系统、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从信息的获取、表示、理解与转换等几个方面进行布局,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多媒体技术、医疗影像分析、生物信息学、大规模知识处理和智能人机接口等。
        过去十年来,实验室在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的A类国际刊物(如IEEE T PAMI, IEEE T IP, IJCV,AI等)以及领域A类国际会议(如CVPR,ICCV,ACL,AAAI, IJCAI, ACM MM等)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超过30,000次。在高维、非线性视觉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神经机器翻译方面的工作获得ACL大会的Best Long Paper Award。
        在应用方面,所研发的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知识处理、蛋白质序列鉴定技术被成功的产业化或被华为等合作伙伴规模化应用到其产品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新闻
21 2024.08
多媒体领域三十而立,视觉导盲亮相中国多媒体大会
2024年7月24-26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SIG多媒体专业委员会、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北方民族大学联合承办,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协办的中国多媒体大会(ChinaMM 2024)在银川举办。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多媒体技术的前沿进展和产业热点。本次会议包含7个特邀报告,2个企业特邀报告,25个专题论坛,多场创新成果展。本次大会举办了“CCF/CSIG多媒体专委30年特别活动”,回顾了我国老一辈专家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动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在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感召下,中国多媒体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我国信息领域与国际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学科方向之一。CCF理事长孙凝晖院士和CSIG理事长王耀南院士分别致贺词。郑庆华院士、王耀南院士、高文院士、蔡达成教授、陈熙霖研究员、李波教授、和马华东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他们深刻独到的解析与前瞻性的见解,为现场听众奉上了一场难忘的学术盛宴。博雅睿视王苫社博士和快手科技张迪也作了企业特邀报告,分享最新的前沿技术与产业热点。 CCF孙凝晖理事长和CSIG王耀南理事长分别祝贺多媒体专委30年陈熙霖研究员作了题为《面向行人辅助的场景理解与交互》的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计算所团队围绕帮助视障者出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开展的系统化研究和探索,重点探讨了半结构化道路环境下行人辅助的场景理解与交互技术。他介绍了视障者日常生活与出行面临的诸多困难,并认为从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角度发展场景理解和交互技术对于改善视障者出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研究价值。报告分析了行人辅助的半结构化道路环境理解与交互问题的特点与挑战,指出要解决的问题是:面向用户需求的选择性感知(What),面向场景中各类信息如何适时地传递信息(When),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解决不同模态之间快通道和慢通道的分配和选择问题(How)。结合报告内容,展示了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视觉导盲系统,该系统利用场景理解与交互技术可以辅助视障者克服日常生活与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帮助视障者通行复杂区域、躲避障碍物、长距离行走、定位目的地、寻物辨物、识别熟人等,从而改善盲人的生活质量。陈熙霖研究员做大会特邀报告陈熙霖研究员的报告及所展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视障者的出行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也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21 2024.08
实验室团队荣获第二届“飞航杯”装备智能设计大赛“目标识别挑战赛”第一名
2024年7月24日-7月25日,经过为期2天左右激烈的线下决赛,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总体设计部、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浙江飞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飞航杯”装备智能设计大赛落下帷幕。实验室团队荣获“目标识别挑战赛”第一名!“目标识别挑战赛”主要考核参赛队伍利用感知类算法在复杂背景下对车辆目标的分类识别与态势构建能力。参赛队伍需利用主办方发布的少量训练数据集进行迁移训练,自行设计智能识别算法,检测灰度可见光图像中的车辆并辨别类型、给出目标位置,目标正确检出数量越多、分类与定位精度越高、处理时间越短得分越高。实验室遥感目标识别团队联合中科视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刘壮、工程师张波、助理工程师夏一帆、山世光研究员)参加了该挑战赛,在当前主流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对模型训练、测试和部署方面进行优化,大幅提升了在复杂环境下目标的检测识别性能和效率,最终,在评分数据集上达到了51.8175总分,获得该挑战赛的第一名!图1 主办方宣布实验室团队获得挑战赛第一名图2 “目标识别挑战赛”各支队伍最终成绩(实验室团队为第1名)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汪思佳 研究员于1月13日来访实验室

报告题目:人类外貌表型研究中的影像学应用时间:1月13日下午15:00-16:00地点:计算所501会议室报告摘要:人类表型组研究需要对各个层面的表型进行高通量的量化分析,图像 分析就成为了研究人体外貌表型的重要工具。我将介绍若干利用图像 分析技术量化研究人体外貌表型的案例,包括3D人脸图像分析、DXA 影像分析、面部衰老特征分析等。以上案例凸显出针对不同生物学问 题,非常有必要利用相应合理的图像分析方法来解决。也希望通过以 上案例,为图像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拓宽新的思路。报告人简介:汪思佳,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 海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执行委员会常务 委员兼秘书长。入选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先后获得国家基金委“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在Cell、Am J Hum Gene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论文累计引用2000余次 。担任Ann Hum Genet杂志的资深副主编。目前课题组的主要科研方 向为开发及运用系统组学分析方法及人工智能算法,利用人群队列产 生的生物大数据,构建人类外貌相关表型与基因及其它相关表型的互 作网络,建立预测个体健康状况的算法模型。